護衛經的唸誦修持方式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巴利課誦|隨行經典系列1 【 早課 . 晚課 . 護衛經 】
【 2018年 10月起|各中心會有「早課‧晚課‧護衛經」與大眾結緣,歡迎十方善信索取、受持 】
【 每人限定結緣一本|如要多本結緣時,需酌收工本費,每本100元,以免資源浪費 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諸比丘!學習阿吒曩胝之守護經,熟唸阿吒曩胝之守護經,奉持阿吒曩胝之守護經。諸比丘!此阿吒曩胝之守護經有利益,此為比丘、丘比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之守護、安全、安樂住也。」
佛陀以這段話勸勉弟子學習《阿吒曩胝經》(Āṭānāṭiya Sutta)以獲得護佑。從此,為得到護佑以及事情有好結果而誦經的傳統便開始了。為獲得護佑等利益而誦唸的經典,被稱為「護衛經」(Paritta)。護衛經指的是「某種經典—這種經典會保護那些誦唸、聆聽它的人,免於身邊一切的危險和災禍等等。」從古至今,除了《阿吒曩胝經》,也有其他的經典被列入「誦唸的經典」。
在《彌蘭陀王問經》與佛音論師所著的論作裡,就將下列的九部經都稱為「護衛經」,這九部經分別為:《寶經》(Ratana Sutta)、《慈經》(Mettā Sutta)、《蘊經》(Khandha Sutta)、《孔雀經》(Mora Sutta)、《旗頂經》(Dhajagga Sutta)、《阿吒曩胝經》、《鴦掘摩羅經》(Aṅgulimāla Sutta)、《覺支經》(Bojjhaṅga Sutta)和《仙吞經》(Isigili Sutta)。
本書集合了上述諸經的前八部,再加入《吉祥經》(Maṅgala Sutta)、《鵪鶉經》(Vaṭṭa Sutta)和《晨經》(Pubbaṇha Sutta),一共是十一部經。另外,在每一部經開始之前,都有一段介紹的偈文。在南傳佛教的國家裡,所有的寺院以及一些家庭每天都誦唸這十一部經。在緬甸,這些經典被稱為「大護衛經」,並非因為這些經典的篇幅很長,而可能是因為它們具有強大的力量。因此,如果以正確的方式誦唸或是聆聽的話,可以免於危險,並且為事情帶來好結果。
1.護衛經唸誦的意義
護衛經 (Paritta) 的唸誦,是為了祝福及保護虔誠佛教徒,而朗誦吟詠一些佛陀以巴利語親說的經文,其為一項遍及全世界的佛教行持,特別是在以巴利語進行唸誦的上座部佛教國家。這些經文大部份是由佛弟子從佛陀的基本教義中所挑選出來的。約在兩千年以前,這些佛經被記錄在歐拉 (Ola) 葉片上;後來,它們被編成一本《護衛經唸誦本》的書籍。這些被挑選作為護衛經唸誦的佛經,其所屬的原始佛典名稱是經藏的《增支部》、《中部》、《長部》 、《相應部》和《小部》。
佛教徒唸誦某些佛經作為保護之用叫做護衛經唸誦。這裡,「保護」意指防護免於各種形式的惡靈、不幸、疾病和星宿運轉的影響,並堅固我們對佛法的信心。唸誦的特定聲波在鄰近區域創造出一種非常悅人的氣氛,唸誦的韻律也是重要的,人們也許會注意到,當佛教僧侶唸誦這些佛經時,他們會用不同的語調以便和諧地適應不同人群。
這些韻律,能對熱誠的聽聞者產生安詳、平靜的心理作用。再者,某些層次的音調會吸引天神的到來。另一方面,某些韻律聲波則會對較低的生命,像動物、蛇、甚至是精靈、鬼魂造成良好的影響。因此,祥和而正確的音韻,對護衛經唸誦行持而言,是相當重要的一環。
當這些佛經被唸誦時,三個雄偉而強大的力量被激起,這就是佛、法、僧三寶的力量。佛教是此三寶的組成,當我們祈請三寶時,能夠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幸福。
佛陀,他已完成所有圓滿功德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並且教導我們神聖的真理。雖然無上導師的色身已壞滅了,但是為了眾生的利益,他的教義被保留下來。
經由
(一)佛:佛陀的智慧與正覺傳給我們的高尚教義,是人們獲取鼓舞的一股力量,當你憶念、尊敬他時,對佛的信心,便得以成長;當你唸誦或聆聽佛語時,便能喚起佛陀祝福的力量。
(二)法:它是佛陀提供給虔誠者靈性的慰藉,以維持平和與幸福的真理,正義與和平的力量。當你具足悲心、虔誠與理智時,法的力量會保護並且幫助你發展更堅定的信心與更強固的意志,於是心靈便成為保護自己的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。
當人們及其他眾生知道你依正法而行時,便會尊敬你,真理的力量保護你免於各種壞的影響及邪惡力量的侵害。那些無法理解正法力量及不知如何依止正法而生活的人,難以避免地會屈服于種種形式的迷信,依賴各式各樣神祗、精靈,並執行種種怪異儀式的神秘力量。經由此種作為,他們只會產生更多無知的恐懼與疑慮,而且花費大量金錢在此活動上。但如果人們願意發展其對正法真理的信解心,便可輕易地避免這種不必要的浪費。
法也被描述成「自然」或「自然現象」及「宇宙律則」,那些已知曉自然力量運作道理的人,能夠透過正法來保護自己。當心靈經由完美智識而寂靜時,種種蓋障無法在心中滋生恐懼。
(三)僧伽:是指放棄世俗家累而致力心智開展的出家行者所組成的神聖團體。我們尊敬僧伽和合團體,或是那些兩千五百年來保護及宣揚佛教至各地的弘法師,為佛陀教理的守護者。由僧團的教導與帶領,導引人們過著正直而高尚的生活,他(她)們是經由記誦世尊法語,而將佛教法義傳達給我們的橋樑。
唸誦佛語作為祝福的行持,在佛陀住世時就已經存在了。後來,某些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、泰國及緬甸,更將這項行持發展成為進行一整晚或好幾天的唸誦,信徒以極其虔誠的心,參加護衛經唸誦活動,全神貫注用心聆聽。
護衛經唸誦的內容,為佛陀及佛弟子所唸誦,用以慰藉那些遭受疾病、饑饉、病痛及其他天然災害的人們。據說在某一場合,有一個小孩受到某些邪惡勢力侵害時,佛陀遣其弟子前往唸誦本經來保護這個孩子免於邪惡力量的侵犯。
經由唸誦的祝福是有效果的。疲倦或勞累的信徒在聆聽佛經唸誦後,會感到放鬆與平靜。如此的覺受不同於一般世俗音樂的效果,因為世俗音樂能引發我們心中的激情,並且勾起情緒,卻無法提昇靈性的虔誠與信心。很多人透過佛經唸誦的助緣來擺脫自己的病苦,及種種精神心理的障礙,並經歷到奇蹟效果,使得他們生出虔誠心與信解心。
2.群體朗誦的功能
經由口耳相傳背誦出的經典,與佛教本身一樣古老,依據不同部派毘奈耶的紀錄,佛陀成道不久,在鹿野苑轉法輪後,即派遣弟子們赴外傳法。當開始教導佛法時,弟子們即遵循佛陀正法輾轉相教。
除了協助教導與傳佈佛法之外,口誦經文的內容也能在僧團誦經當中具有創造團體和諧的功能。事實上《長部尼柯耶 33眾集經Savgiti Sutta》與它的對應經文(《長阿含9經》)清晰地描述當尼犍子去世後,弟子諍訟,因此「宜集法律,以防諍訟,使梵行久立,多所饒益,天人獲安」。半月半月的誦戒也是僧團和諧的另一個表現,因此即使是完全離群獨居的比丘也必須加入最近的僧團來誦戒,群體誦經與僧團和諧的相關性也能夠在後來的結集見到,成功地建立僧團的和諧可以由僧團群體合誦經文、戒律表達出來。
口誦傳承除了保存教法、呈現僧團和諧的功能之外,有些經典還顯示了早期佛教口誦傳統的另一個重要功能;在《相應部尼柯耶 SN 10:6》及《雜阿含1321經》、《別譯雜阿含320經》的對應經典中提及,尊者阿那律在後夜天亮前背誦經文,一位母親曾要求小孩不要哭泣以免打擾尊者阿那律誦經。(《雜阿含 1321經》:「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,端身正坐,誦憂陀那、波羅延那、見真諦、諸上座所說偈、比丘尼所說偈、尸路偈、義品、牟尼偈、修多羅,悉皆廣誦。爾時畢陵伽鬼子夜啼,畢陵伽鬼子母為其子說偈呵止言:『畢陵伽鬼子,汝今莫得啼……』(CBETA, T02, no. 99, p. 362, c9-15)
依據《相應部尼柯耶 SN 12:45》的記載,佛陀也在獨處時朗誦一部經典,一位比丘路過而聽見佛陀的誦讀。這些情境都很清楚地描述著,此時的朗誦並沒有其他教導的目的,只是單純地朗誦經文而已。阿那律的朗誦也許是自行溫習,而佛陀則沒有必要溫習經典。事實上,此經所朗誦的內容,為十二緣起的六識以至老死,這是佛陀自己的教導,根本無需溫習,顯示朗誦只是涵泳法的樂趣,類似於收集在《優陀那》中,佛陀在證等正覺時所作的偈頌(Ud 1-1, 1-2,1-3)。
由此可知,早期佛教的朗誦經文也作為反省與思擇佛法的方式,這種印象亦可由數部經典中的五種解脫而知;這些經典解釋經由誦讀會升起更深層的了解而導致喜、捨與定,因而導致解脫。如此,朗誦經文可說是一種廣義的禪修(bhavana),而能成為導向解脫道的方法之一(《雜阿含 565經》:「復次,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,亦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,隨先所聞受持者重誦習,隨先所聞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誦已,如是如是得入彼法,乃至信於正法」(CBETA, T02, no. 99, p. 149, a5-9)。
依據同一經典,聽人諷誦經典與講解教法亦可導向解脫,另一部經典提到,聽人諷誦經典能讓聽者克服身體的疾病,如 AN 10:60,依據藏譯與巴利經文,佛陀要阿難為一位生病的比丘諷誦一部關於十想的經文,此比丘聽到這個教法就馬上康復了。
在此情境,可能會假設病比丘是聽到新的教法得到慰藉而痊癒。不過,在《相應部尼柯耶 》的三部經典中顯示,即使是聆聽已經熟悉的經文也對身體健康有益。在兩部經典(SN 46.14, 46.15)中,佛陀分別為大迦葉與目犍連誦道品,此兩位弟子聽了此次朗誦後得以恢復健康。在 SN 46.16中說到,佛陀因身體不安而要求一位比丘諷誦《道品》,在聆聽朗誦後佛陀恢復了健康。(《雜阿含 727經》:「我今背疾,欲小臥息。……告尊者阿難:『汝說七覺分。』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:『世尊,所謂念覺分,世尊自覺成等正覺,說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於捨。擇法、精進、喜、猗、定、捨覺分,世尊自覺成等正覺,說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於捨』」(CBETA, T02, no. 99, p. 195, c3-12)
《雜阿含 727經》與一梵文經典也保有與《相應部尼柯耶 SN 46.16 》相同的情節,說到佛陀在聽完朗誦七覺支之後恢復健康。這與巴利經文不同的是,經文後段由另一位比丘說偈,顯然此比丘也應在場。偈誦中說佛「深達正覺味(CBETA, T02, no. 99, p. 195, c23)」或「體驗七覺支」,因此漢譯與梵文經典顯然是將朗誦經文作為禪修的協助。
這些例子明白顯示,早期佛教的經文朗誦,不論是自己或別人朗誦,都可作為協助禪修的工具。在《增支部尼柯耶 AN 7:58 》與對應經典《中阿含 83經》清晰地講解著,依誦習所聞教法就可驅除睡眠(CBETA, T01, no. 26, p. 559, c13-14) 。依據巴利註釋書,誦習經文不只可以作為睡眠的矯正方法,而且也能克服任何不善思惟。
早期佛教的口誦傳統不僅僅是保存經典的工具,也是修習解脫道的要件,事實上,口誦傳統在經文以文字紀錄下來之後仍然持續著,也顯示著朗誦經文在傳承教法與經典之外,還有許多其他功能,如和諧僧團的表現,作為驅除睡眠、對治不善思惟以協助禪修的工具、對治病苦與導向解脫道必要的修習。
3.護衛經的用途
雖然護衛經這十一部經,一般是用來誦唸的,但是也有一些護衛經被拿來實修。只有《寶經》、《孔雀經》、《鵪鶉經》、《阿吒曩胝經》、《鴦掘摩羅經》和《晨經》僅用來誦唸。雖然護衛經通常是用來保護人,使人免於危險的,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特定用途。這些特定的用途可以在每部經前面的介紹偈文中看到。簡單地來說,這些用途是:
1.《吉祥經》 得幸福和成功,了知家庭、學業、考試、事業、功名……等成就之正因,除去貪、慢、慳吝與嫉妒。
2.《寶經》 免於疾病、惡魔和飢荒的危機。
3.《慈經》 以慈悲遍施於一切眾生,廣結善緣、遠離瞋恨、仇恨、敵意與危險。
4.《蘊經》 獲得保護不受到蛇或其他動物的傷害。
5.《孔雀經》 遭遇陷阱、囚禁之害,得以平安。
6.《鵪鶉經》 在火中、心的熱惱中,得到保護。
7.《旗頂經》 在恐懼、戰慄、驚恐中,獲得守護。
8.《阿吒曩胝經》 遇到惡靈時求得保護,並獲致健康和快樂。
9.《鴦掘摩羅經》 使孕婦順利生產。
10.《覺支經》 身心病害時獲得護佑,健康時免於疾病,遠離無明,不遇愚癡者錯誤的引導。
11.《晨經》 遇到詛咒等狀況時,獲得守護以及安樂錯誤的引導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編者註:初到之處,請以唸誦《吉祥經》、《慈經》及《鴦掘摩羅經》為宜,並不斷散發慈心,可保護吉祥、平安。
4.誦唸與聆聽經典的條件
既然這些護衛經是為了求得護佑和其他好的結果,那麼,以正確的方式來誦唸和聆聽就很重要。為了要獲得護衛經最大的利益,誦唸者和聆聽者需要具備一些條件。事實上,他們分別要具足三個條件。
誦唸者的三個條件:
1.必須要事先學習,並且正確地誦唸,沒有任何的遺漏;
2.必須要了解所誦唸的經典之意義;
3.誦唸的時候,必須滿懷善意與慈悲。
聆聽者的三個條件:
1.不能犯過五無間罪,也就是弒父、弒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,以及破和合僧。
2.不能有邪見,也就是不信業力和業果。
3.聆聽經典誦唸的時候,要懷著信念,相信經典有力量使自己免於危險,而且能夠為事情帶來好的結果。(當人們帶著信念來聆聽時,他們是心懷尊重而且專注的。因此,尊重與專注就代表了信念。)
當這些條件都圓滿的時候,才能夠完全地獲得護衛經的利益。因此很重要的是,誦唸護衛經的時候,聆聽的人應該要懷有信念、尊重以及專注。此外,誦唸護衛經以獲得利益是一種雙向的行動,誦唸者就像是布施者一樣,而聆聽的人則像是受施者。如果受施者不接受布施,他們自然得不到任何東西;同樣地,如果人們沒有聽進去所誦唸的經典,只是任由其他人誦唸,然後自己做自己的事情,他們肯定是無法有所獲得,也無法得到誦唸經典的利益。
5.功德迴向
當我們從事善行後,「迴向」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。正是因為慈悲心,所以有了迴向偈。
以低沉的音調誦唸護衛經,或者以虔誠的信念來聆聽,都會立即得到安詳、平靜、寧靜和喜悅。人們世世代代都受益於護衛經。所以,如果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誦唸、聆聽這些經典,乃至禪修,必將得到這些利益。但願眾生依循本文的指導獲得護衛經的功德。